Juby's blog
  • Blog
  • About
  • Contact

開源或者節流?

8/6/2014

0 Comments

 
图片
小學的時候,學校總是教我們要存錢,人手一本郵局的儲金簿,教育我們王永慶這麼有錢,是因為他很勤儉。但事實上,王永慶這麼有錢是省出來的嗎?開源與節流究竟哪個重要呢?曾經困惑我一陣子。筆者每月都會與社團好友一起邀請成功的企業家來幫我們上課,其中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兩個人,一位是阿瘦皮鞋總經理羅榮科先生,另一位是流通教父徐重仁先生,而這兩位超級成功的前輩,各給我一段印象深刻的經營理念:「業務,永遠走在管理前面」,以及「創造顧客的需求,利潤擺第二」,這兩句話深植我心,且充分解開我心中的謎團。
「業務,永遠走在管理前面」
當時羅先生提到,管理60分就好,業務要達到80分 ; 如果業務落後管理,又或者管理做得太完美,那麼就會讓整個組織動彈不得。但是先決條件是:管理也要有基本的及格分數。
在經營初期,我們可能會漫無目的的追求管理上的完美,不希望廚師有任何食材的損耗,盤點要百分之百的精確,花了非常多的功夫在追求更完美的管理。但是,經營餐飲業並非管理事業,我們不是毛三到四電子製造業,而是高毛利的產業。只要能夠cover過固定成本,多的都是多賺的,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,餐飲業只要過了一定的營業額之後,利潤就會非常之驚人。所以,管理點到為止,不要無謂的浪費就好,把更多的心力放在如何開拓業務上,是羅先生給我的啓發。
「創造顧客的需求,利潤擺第二」

而徐先生認為,企業必須獲利,不過今天如果有五個選項來做排序,創造顧客需求一定是第一,利潤必須放第二,但不會把利潤擺到第三、第四或第五的位置。因為如果利潤放到第一,就很容易忽略顧客的需求,又或者會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,就有可能東省西省,一不小心省到顧客身上,顧客是很敏感的,當他們得到的產品品質、份量不如從前,那就很有可能流失掉常客了 ; 如此一來,如果導致顧客流失,那營業額就有可能萎縮,萎縮以後,就有可能想要省的更多,就變成了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。所以,先想辦法創造顧客的需求,再來追求如何獲利,才能夠創造長久經營的良性循環,成為長久賺錢的優質企業。

於是我發現,小時候學校想藉由王永慶先生的故事,來教導我們存錢的重要性,其初衷是好的,可是也不小心誤導了我們。現今網路日漸發達,得到國外的資訊越來越容易,才逐漸發現西方人一點都不羨慕東方人,而且非常同情。雖然現今台灣人平均是富裕且生活無虞的,可是都是省出來的。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,往往我們的生活水平是不如西方人,因為我們為了存錢,犧牲了自我的生活水平。美國人喜歡向未來借錢,雖然爆發許多危機,不過卻也創造更多的財富。王永慶先生也是需要不斷的開源,他的節流才有所意義。因為人的最基本開銷是一樣的,每天三餐與住行都是基本開銷,王永慶省錢養生吃地瓜,每天開銷假設只花500元,一個月花1萬5,可是他一個月賺一億,能夠存9998.5萬一個月 ; 而你如果跟王永慶先生一樣的養生吃地瓜,月花1萬5,可是每月收入只有2萬5,每個月也只能存1萬。而王永慶先生一個月就比你多累積9998.5倍的財富,相當於你將要存833年才能追上王永慶先生一個月所累積的財富。試問,如果你不改變方式,不進一步思考開源方法,何時才能成為下一個王永慶呢?
所以節流固然重要,只要做到杜絕一切不必要的浪費,參考筆者上一篇的人均產值,在一昧的減少人力,導致無法運作之前,倒不如思考一下,如何讓每個人更有效地發揮其價值,減少不必要的管理程序,然後,花更多精力去開拓市場,創造更多的開源吧!



0 Comments

獲利的重要指標:人均產值

7/28/2014

1 Comment

 
在「鐘點站」這部電影中,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被基因改造,到25歲的那一天開始停止老化,手臂出現不斷倒數的時鐘,這時候只剩下一年的時間可以使用,時間變成了人類食衣住行等支出與所有收入界定的貨幣,手上的時間一旦倒數至歸零就會死去。於是,人們必須辛勤的工作,與時間戰鬥才能得以生存。否則25歲後,將只會剩下一年的時間可以揮霍。且這僅存的一年時間,還要支付動輒價值幾小時的餐點跟住宿,如果不努力求生,將會很快的死去。

在現實世界中,經營餐廳與事業也是相同道理,時間就是金錢。必須掌握好每一小時的人均產值,盡可能的達到人均產值的最大化,才能夠讓餐廳得以長久生存,並且給員工更好的生活條件。
人均產值等於(毛利)除以(總工時),類似的概念很多,包括人均貢獻度,人均利潤率等等都是大同小異的概念。如果你的餐廳營業額是一天5萬元,成本為30%,那麼毛利就是3萬5千元,再除以假設總工時為35小時,那麼就是人均產值落在每小時1000元。
一般的餐廳人均產值會落在每小時650元~1000元之間,而獲利能力非常良好的餐飲店,甚至可以到每小時2000元以上。如果想要讓餐廳穩定且永續的經營,維持並且不斷的提升人均產值就很關鍵。且有效地提升人均產值後,才有辦法有更多的薪資與福利空間,來進一步的留住人才。

如果發現自己的餐飲店人均產值大不如一般餐廳應有的水平,那就要好好檢視餐飲店的作業流程,是否有太多偏離餐飲本質,又或者不必要的或者不合理的作業流程。記住,在這個環節中,基層前線的同仁不是主要的問題,而更多是工作內容與作業流程的問題。
就拿「速食店」來說,以往「帶位」、「點餐」、「送餐」、「結帳」、「整理桌面」的流程,就簡化掉「帶位」、「送餐」及「整理桌面」等流程,所以速食店就有機會能創造更高的人均產值。
當然,以上流程在大部份餐飲店中是必須的流程,所以我們必須找到自己多餘且不合理的流程加以簡化,並設法有效提升人均產值,才能讓團隊做的開心,也讓店家更輕鬆長久的發展。
1 Comment

顧客所期待的美味,因店而異

7/25/2014

0 Comments

 
「那家店的餐點不怎麼好吃,怎麼生意這麼好?」
相信許多經營者在視察一些頗受好評的店家之後,心裡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,但是,其實這樣的想法,是一種錯誤的想法。
對顧客而言,好吃與難吃,不是取決於調味本身而已,這是許多經營者經常犯下的一個認知上的錯誤。
因為,好吃與否,通常決定在這間餐廳的料理品質、店內氛圍、特色、價位、用餐環境等是否一致。
所以,如果能夠滿足顧客當日的需求,那就很容易變成很好吃的餐廳。相反的,就容易變成很難吃。所以,需多經營者或廚師在視察其他人氣店家時,很容易專注在「這個東西不夠精緻,或者這個味道不夠濃郁」,這樣的評論是沒有什麼意義的,只講究味覺,反而忽略掉尋找別人為何成功的真正意義了。

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呢?突然心裡有一種很想要吃的味道,為了滿足這樣的味道東奔西跑,沒吃到自己想吃的卻吃得很飽,可是依然沒有滿足感。又或者心裡有一種很想要吃的味道,結果在自己熟悉的店家或路邊攤只花幾十塊就大滿足了。
如果你視察的餐廳味道明明不怎麼樣,可是顧客非常的多,那很有可能就是這家餐廳符合顧客的期望與需求。如果你的餐廳明明味道非常的好,可是顧客都不上門,那就很有可能是你提供的餐點與顧客的期待有所落差。

所謂的需求是這樣的,今天是特別節日要慶祝一下、今天胃有點不舒服想吃點清淡的,或者像上班族中午時段用餐,來衝衝去衝衝地解決一頓、週五下班來跟三五好友吃頓飯外加小酌兩杯。需求可以分為TPOS( Time = 時間,Place = 地點,Occation = 場合,Style = 輕鬆或者正式的場合),針對不同的需求,消費者的期望也會不同。
如果你的餐廳來客穩定經營一定時間後,發現來客頻率大部份落在三到六個月來一次,那有可能是聚會型餐廳,那可能就要多想想如何讓你的餐廳菜色更花俏,讓客人願意留下照片宣傳出去。那如果來客頻率落在一週一次比例較高的時候,那可能餐點味道就不宜過於濃郁,品質盡可能維持統一,讓客人可以持續穩定的常來,而不要連續幾週之後吃膩了,而流失掉顧客就太不值得了。

再舉一些極端案例好了,如果今天走到美食街發現一家店賣著一份上千的餐點,可是目測成本就達60%用料超級實在,但是上菜速度要等待20分鐘。又或者像是一家高端居酒屋,氛圍營造的很好,可是不賣任何酒類,菜色好吃但是擺盤像是路邊攤一樣隨便,相信各位都能很快的發現這兩家餐廳的問題。因為前兩者的餐都是沒有問題的,只是其他定位都錯誤了,所以很容易掃描到這家餐廳的問題點。反之,我們卻常常帶著放大鏡,因為店家菜色味道不夠好而自我產生安慰與優越感,忽略掉其他人氣店家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
所以看完了這篇文章,你是否也犯下了視察上面的盲點呢?又或者是否一直忽略了顧客真正的需求呢?如果是,那就讓我們趕快換個角度重新檢視人氣店家,與重新檢視我們自己餐廳是否有符合顧客的期望吧!
0 Comments

成功 = 一萬小時的努力

7/20/2014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在這個世界上,是否真的俱有與生俱來的才能?相信答案是:Yes。但是,通常這些才能,必須再搭配上足夠的努力,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成功,並成為人們所謂的天才。
90年代初期,在柏林一流的一個音樂學院裡,進行了一項研究。他們將所有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成三組。第一組是「明日之星」,都是有機會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。第二組資質不錯。第三組則是難以成為職業小提琴家,只能去學校擔任音樂老師。最後針對這些學生,做了幾歲開始學琴,以及練琴時數的調查。這些明日之星,都是練琴達到一萬小時的學生。而第二組,差不多落在八千小時。最後第三組通常只落在四千小時。另外他們又對業餘小提琴家做調查,通常落在兩千小時左右。這個研究發現,沒有只做一點點練習,就成為好手的人。更沒有做了上萬小時練習,最後卻技不如人的。
這包括神童莫札特也不例外。雖傳他六歲就會作曲,但對成熟的作曲家而言,莫札特早期作品並沒有過人之處。他最早被公認為經典之作的第九號鋼琴協奏曲,是在他21歲時寫的。此時,他已經創作協奏曲長達十年之久。
如果你每天專注練習三個小時,那麼十年可以達到這個專家的境界。不論是廚師、調酒師、作曲家、籃球員、小說作家、棋士,甚至最厲害的罪犯都是。
很多成功的人,都很幸運。因為他們有著一萬小時的練習機會。比方說,披頭四。他們在成名前,曾經在漢堡的一家脫衣舞夜總會表演。當時的薪酬並不多,而且他們必須每天演唱八小時。不停歇的表演,導致他們要做足準備,以避免顧客看膩。在漢堡的兩百七十天的表演,為他們積累了多少練習機會?在他們初嚐成功時,至少累積了一千兩百場的演出。他們不但不覺得這樣的工作很累,全力以赴的面對,幫助他們累積了充分的時數。
在《異數》(Outliers)一書中,收錄了非常多有趣的案例。連比爾蓋茲也不例外。
所以也許世界上有天生的餐飲好手,但絕對不會是絲毫沒有付諸努力就成功的人。即使台灣非常成功的王品集團,也是歷經相當多次的失敗。也許有些人,做餐飲很快就上手了,但在那個背後,一定也累積了相當多的時數,與我們沒看到的故事。別忘了,父母的職業、家庭狀況、居住周遭的環境、身邊的同學好友,都有可能影響你的累積時數。像我認識一個朋友1983年出生的,可是他現在經營的餐廳年營業額達到了15億新台幣,也許很多人認為他是幸運的人,其實不然,他家是開餐廳做辦桌的,從小耳濡目染之下,加上後天對經營管理之認真與堅持,在台大畢業後馬上投入餐飲業,歷經了六年不停的努力才達到剛剛提到那個令人稱羨的成績。所以如果你現在還沒有達到非常成功的專家境界,那就趕快跟筆者一起來累積一萬小時,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成功的餐飲達人吧!

0 Comments

屬於餐飲的創業分享

7/19/2014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投入餐飲娛樂業四年,一路走來跌跌撞撞。這些經歷,都是很寶貴的經驗。
由於餐飲業是一個入行門檻相對低的產業,加上民以食為天,吃飯黃帝大,食衣住行育樂之首。
以上種種原因,使得餐飲業,經常成為人們創業的首選。只是,創業的失敗率之高,也是相當驚人的。於是我想透過網路,來集合眾多餐飲創業者的的經驗,與個案的分享。以及搜集許多創業需知與市場資訊。
在這個部落格,我們會比較少討論到餐飲的本質:食物與配方。因為餐飲業的菜系,創意之多,是討論不完的。況且,也不會有人隨意地,把自己自豪的獨門配方拿出來分享吧~
所以,我們在這邊討論與分享的,是如何更加地貼近與瞭解消費者,以進一步的讓自己的產品被更多的顧客買單,以及在創業心態的建設,好讓各位堅持下去熬過死亡之谷,經營和管理層面的資訊,成功餐飲的案例分享,市場的變化與如何行銷,最有效率的提升知名度等等的資訊。所以啦,如果想在這裡得到神一般的配方,或者想知道如何做出人見人愛的料理的資訊,那筆者先在這向讀者道歉囉。
筆者目前會盡可能的,在週一到週五的每天8點起,趕出一篇文章分享。如果可以,希望讀者們可以不吝賜教,一起來切與討論。如果筆者有筆誤或者資訊的錯誤的地方,請趕快告訴我喲!

0 Comments
    图片

    Author

    投入餐飲娛樂業的點點滴滴,一些成功與大部份是失敗的經歷,努力搜集到的創業資訊。把它們紀錄下來,分享出去吧!

    Archives

    七月 2014

    Categories

    全部

    RSS Feed

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